报道:中国科普路在何方
21 09 2008年中国科普路在何方
记者:熊巧
2008年09月21日新世纪周刊
和很多问题一样,中国科普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体制上的
今年的全国科普日将在9月19~26日举行,据官方预计全国将有3500多项科普活动与社会公众见面,预计直接参与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科普工作,但很多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当下的科普现状并不乐观。
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
三年前一项由中科院等机构完成的调研报告指出,在中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然而,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
赵致真接受《新世纪周刊》访问时,对中国的科普现状颇为感慨:“中国科普在某些方面也有发展,但和各行各业几乎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实在太不相称了。看看这十几年国民经济增长了多少?大楼、公路修起了多少、电脑手机翻番了多少?特别电视频道新开了多少?一方面媒体急剧膨胀,一方面科普逐渐萎缩。”
在国内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其实也写了很多科普文章。在他看来,中国科普作家普遍素质较差。“中国的科普写作长期以来是由一批非专业出身,甚至本身就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靠东抄西凑在维持着,立场之模糊,观念之糊涂,知识之陈旧,水平之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也难怪许多伪科学的著作都被当成科普著作风行一时了。”
因为中国科普创作水平与美国差距实在太大,以翻译引进代替创作就成了中国科普出版的大趋势,但在方舟子看来,这种翻译趋势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许多在美国默默无闻的平庸著作,甚至是在美国恶评如潮的劣质著作,也被当作是优秀著作引进。真正的优秀著作,也因为翻译水平太差而被糟蹋了。
依靠市场,又不能全靠市场
与此相对的,美国著名的两家科学电视频道——Discovery和国家地理频道不光是在本国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主流媒体,国家地理频道还在145个国家用超过25种语言播出大量科教纪录片节目。在中国,《神奇的地球》、《狂野周末》是非常受欢迎的两档科学节目。
国家地理频道的副总裁史博恩介绍说:“我们是有115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大的非盈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国家地理学会的分支机构。我们有科研机构,有频道,有杂志,有地图,有书,电视节目,冒险的旅游项目。传播地理知识,进行科学教育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我们既有盈利的项目,也有纯粹的公益项目”
尽管如此,“无钱寸步难行”,除了政府投资和企业赞助,他们还在市场上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并将之回馈到需要大量资金的科学传播事业。市场的压力下,他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片子拍得有故事性和娱乐性,尽可能多地吸引付费观众。该频道 60%以上的收入就来自于这些收看电视的家庭,而只有不到40%的收入来自广告。
发达国家科学媒体的成功显示了市场的力量,方舟子比较赞同发挥市场的力量:“科普创作还是应该以学术界、民间和市场为主导,政府如果直接插手很容易变样,出版社如果从政府那里要来科普出版经费,没有赢利的压力,就没有推销的动力,变成为关系稿出版服务,即使有优秀作品也被埋没了。政府科普资助应该主要用于科普场馆方面。”
在赵致真看来,市场并不是全部:“即使西方也没有完全把科普抛到市场大潮中任其自生自灭,许多国家都在政策上给了科普诸多的优惠和倾斜。科普属于教育的范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公益事业。科普作品具有商品属性,也必须走向市场,但买主应该是国家,通过市场机制投放资金和选购科普产品。公众对它的消费则是无偿的。”
《2007中国科普报告》披露的数据,2006年,四级财政对科协的补助中,科普经费总额13亿元,这还是比上年增长52%之后的结果。
“永远不应该指望科普成为厚利行业。这和科普的根本宗旨和属性是背道而驰的。”赵致真说。
重视科普创作
发展科普事业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家,赵致真说:“老一辈科普作家越来越少了,再说,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何况这些铁会随着时间生锈。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发现和扶植青年人。”
中国为什么缺少优秀的科普作家?“科普在中国的地位很低,被当成了‘小儿科’,在人们的心目中,科普创作是面向少年儿童的”,方舟子说,“说某人是科普作家,就跟说某人是儿童文学作家一样,要比真正的作家低一档次。”
方舟子分析了中国科学家不愿从事科普的原因,“中国科学家的研究经费是向政府申请来的,公众没有发言权,因此中国科学家们不觉得有向公众介绍自己的工作的必要,而把科普工作当作是浪费时间。”
“从体制上看,美国学术研究的经费由民间机构和政府提供,而政府的资金来源,又最终来自纳税人,要受到纳税人的监督,所以从保障自己这个领域的研究基金的角度出发,美国的科学家有必要让公众了解他们的研究工作。美国的科研机构,都把让公众了解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
“从传统上看,西方学者历来有普及意识,许多大科学家都同时是著名的科普作家,甚至作为作家的名声盖过了作为科学家的名声。他们创作的科普著作,不仅知识准确、观念新颖,而且文笔优美、生动,深受读者欢迎,发行几十万册乃至上百万册都不罕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科普市场,由此带来的声誉和利润又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科普创作,形成良性循环。”
“对现在的中国而言,科普的重要性丝毫不比科研低。中国要完成现代化进程,科学理性应该成为社会主流,而科普正是在推动这一进程。”方舟子说。
办一个真正的科技电视频道
赵致真最大的愿望是办一个科技电视频道:“电视是最有效率的,一个电视节目全国人民都能看到,好多显微镜、内窥镜、红外紫外线下的景象都能形象地展现出来。我十几年来多次担任各种国际科技电视节的评委,亲眼看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普电视节目的产量之多、质量之高、题材之广、知识之新。中国科协作为科普的责任单位,应该有权掌握和使用最先进的手段电视,不能将科协的手段限制在科技馆,甚至乌兰牧骑式的大篷车、橱窗和展板。”
“我在1999年第二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做过一个大会发言,呼吁建立电视科技频道,李岚清副总理曾经当场表态支持。又是8年过去了。中国天空的电视频道增加到了上百个,卫星资源也更加富富有余。但仍然没有一个真正的科技频道。这次周光召院士给《科技与奥运》题词,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真抱歉,当年没把科技频道搞起来。’”
赵致真认为央视10套办得很好,很有文化品位。但却并不是大家当年呼吁和渴望的科技频道。
对于如何发展科普电视,赵致真说:“我认为科普事业的真正兴旺发展,要靠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的积极性。光靠政府包办是不行的。这也似乎是今天中国科协的思路。民间力量的壮大,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成熟的标志,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科技企业,应该很好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为国家挑起普及科学的重担。他们也会因此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并最终得到回报。我这次做《科技与奥运》就是交通银行出的钱。政府对科普的支持除了从宏观上颁布法规、制定纲要外,还应该细化为具体的扶植政策,包括有效的奖励机制、税收优惠和公平竞争办法,并增加民间力量大规模参与科普的机会和渠道。在大众传媒中,科技内容的“开放”应该最易行和最“安全”,争议也是最小的。”
“要是办起科技电视频道,每天有丰富的科技新闻,国内外的精彩的科技大片,科技竞赛,发明,科幻电影电视,调动各个协会的力量。收视率也决不会比其他频道差。据我所知,科协当初都做过方案。”
看到这句话“说某人是科普作家,就跟说某人是儿童文学作家一样,要比真正的作家低一档次。”
感觉确实如此,好像我们只有在儿童时期才需要科学,成年后,好像就没有机会在体验到科学知识的魅力了。
希望方老师,再写一些《方舟子带你走进科学》《破解世界之谜》这样的好书。
科技频道,要是真办起来,不知道能使什么样!?
现在的电视、广播里的“科普”真是“太全面”了!
科学使人明白事理,不容易上当受骗,不容易盲从和被忽悠,这大概是是有些人和组织至少在当前不太希望看到的。
国外的伪科学成了国人的畅销科普读物,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科普书籍市场还是潜力巨大的。
要把简单的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这本身就需要很深厚的科学素养,国内很多科学工作者之所以轻视科普工作,主要还是自身的科学素质还不够。
科技频道偶尔看,觉得没有农业军事频道好看
看看中国的科学和教育频道(cctv-10)现在都成什么样子了:
最无聊、扯淡的节目——《讲述》、《人与社会》
最荒唐的节目——《走进科学》
最莫名其妙的节目—-《状元360》
科普工作最重要的是普及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
我看环球科学还被人笑话了。。。下次出去拿本资治通鉴应该就没人笑了。
我看BBC、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
CCTV——10就甭提了,够LJ的。
赵致真认为央视10套办得很好,很有文化品位。
=========
哈哈,夸这个垃圾还是骂这个垃圾啊?
中国人,中国文化,传统, 不热爱知识,不热爱科学。
我女儿是中学生,还是在非常好的中学上学,她说,他们同学,“连万物简史”都不愿意看。
连万物简史都不愿意看的人,你有多大本事写科普读物,让他喜欢?
网络上,方舟子,金世并等人,写的已经挺好了,又是免费。
但不知道,方舟子,金世并等人,统计过自己的点击率没有。
可能不会高。
昨天刚从书店买来《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我9岁的儿子如获至宝!紧紧地抱着我,感激得不得了!这是我们买到的目前中国出版的最好的科普读物了!(以前买到过韩国的科普漫画书)感谢方舟子!我们敬爱您,您是一位卓有远见的伟大的科普著作者!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搜索有关您的资料,没成想却碰到了垃圾,一个被称作和菜头的烂人正破口叫骂,俨然一个
农村泼妇!更其人的事,只要一说他的不是及方先生的好话,不久,便会被删除!我已经试过多次了,都被删掉了!难道那个网页是属于喝菜头么?此人定是一个下三滥,请方先生保重,我们热爱科学,所以更爱您!你是伟大的,所以容易遭人忌恨!相信方先生不会把小人的忌恨放在眼里,更不会放在心上!我想起那句老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我们祝您幸福快乐!身体健康!
中央10套,《走近科学》那种狗屎节目,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本身就说明中国人科学素质差。
科普翻译作品的一大问题就是,翻译质量太差。
差不多有一半,感觉翻译的有问题。
不通顺,不流畅。
多少年了??我都忘了和菜头为什么和老方干起仗来的了,反正从那以后我也就不看和菜头的东西了,现在什么地方和菜头还能那么嚣张??不会你跑人家博客里去了吧??
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方舟子带你走进科学》。看了以后确实觉得写得非常棒!可惜周围有科学素养的人确实太少。准备买上100本,见一个朋友发一本。
李岚清副总理支持办科技频道,竟然会8年办不起来,到底是怎么回事?文章好像有点语焉不详。
应该把“科学史上的著名公案”都整理起来,然后出一本合集
多少年了??我都忘了和菜头为什么和老方干起仗来的了,反正从那以后我也就不看和菜头的东西了,现在什么地方和菜头还能那么嚣张??不会你跑人家博客里去了吧??
我并不知道喝菜头此人,也没进他的博客,因为前天买了方先生的〈带你走近科学〉,很喜欢,便想看到方先生的其他文章,在百度上搜“方舟子”,第一页就出现了一个标题:哭方舟子!吓了一跳,一看才知是泼妇的叫骂!我当时很生气,写了自己的评论贴上,可下午再打开时却发现被删了!我又写了上去,晚上再次看时又被删了,接着又写了五条,不到一分钟后,又被删了!我觉着太奇怪了,难道那个地方只能贴喝菜汤(我给他的美称!)的喽罗的评论?各位可以试一试!现在,我根本就不能评论了!被拒之门外!贴不上!如果是网管在背后操纵,足以证明喝菜汤此人卑鄙到何种程度!我想此人太嫉妒方先生的才学,文中尽显此人的低俗,定是个泼皮无赖!方先生太正直了,所以遭人忌恨!
我想,方先生太希望有好的环境了,他总想弯腰将路上的狗屎清除掉,他是为了让更多的爱清洁的人舒适一点啊!
世上总少不了小人的表演,让他们表演去吧!看能有多少收效!
我并不知道什么喝菜头,那是浏览了其他人的留言才知道的;
也没有去那人的博客,因为买了房先生的《带你走近科学
我也去百度了一下,果然有“哭方舟子”,http://www.hecaitou.net/?p=3166,你果然是跑到他的博客里去了,呵呵。google就没有,以后少用或不用百度,多用google。
和菜头,当年在中青读他,觉得文笔不错,他和老方开战后,觉得他文品和人品有问题,就再也不读他了,你帮他骗了我的一次点击,赔来,呵呵。
google的第二页有和菜头的另一个博客和另一篇攻击方舟子的文章,和彩头大概自喻为驴猪马牛,其博客名为“槽边往事”,以后见了别进去就行了。
[21] By 疯和尚 on Sep 23, 2008 | Reply
google的第二页有和菜头的另一个博客和另一篇攻击方舟子的文章,和彩头大概自喻为驴猪马牛,其博客名为“槽边往事”,以后见了别进去就行了。
谢哥哥啦!我决不会去的!嘻嘻!
赵致真2001年就说,他到处讲科技频道,就像祥林嫂讲阿毛。:)
中国电视和中国科普
--中国国际科普大会上的发言
一、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科普究竟是什么?五六十年代的提法是“讲解科学知识”,八十年代的提法是“公众理解科学”,当今则有人提出是“科学传播”。这反映了我们对科普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拥有众多的手段。报纸期刊、科技场馆、陈列橱窗、报告讲座,但毫无疑问,在当今中国,电视仍然是科普工作首选的利器。
记得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过:两千年后的人们进行考古发掘时,一定会对每个中国民宅都在最显要位置放一个叫做电视机的方型盒子而大感迷惑和惊讶。的确,中国目前有3.5亿台电视机,没有一种报刊杂志有如些大的发行量。电视通过卫星上了天,又靠村村通落了地,无论门禁重重的深宅大院,还是关山阻隔的穷乡僻壤,电视都能轻而易举地长驱直入。电波的速度比风尘仆仆的科技大篷车跑得快、行得远。就拿最现代化的科技馆为例,以每天接待3000人计,12亿人轮上一遍需要1000年,而电视观众却不受任何限制。国外有人讲“得电视者得天下”,固然属夸大其词,但我们确实应该把如何办电视提到国策的高度。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存在于大自然安排的特定尺度中,我们只能看到红外至紫外的很窄一段电磁波,我们只能听到20至20000赫兹的声音,我们感官对自然感知的范围受到了太多局限。电视却几乎无限延长了我们的感官。从以光年计的遥远宇宙天体到纳米级的分子、原子,我们几乎都能在电视镜头上洞若观火。这次北京国际科技电视节获大奖的电视片《爱的凯歌》,用一毫米的微型摄像机,第一次拍下了人类胚胎发育的过程。各种望远摄影、显微摄影、红外摄影、内窥摄影、水下摄影、高速摄影使我们的一副肉眼看到了前人见所未见的东西。而三维动画特技,数字影像合成,虚拟电子手段又为我们创造出各种世间并不存在的画面。解释科学道理的最大难点是抽象,科普文章力图写得形象些,是为了让读者在头脑中构建起文章描绘的图景,而电视却能把最抽象的事物直接具象化。这次国际科技电视节中就不乏此类佳作。日本大片《生命之钟》构想了一个人体内的机械装配流水线,形象表现了 DNA的转录与修复,神奇的画面既引人入胜,又让观众对其中机制一目了然。杜甫有诗云:“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电视既然具有传播和表现力的双重优势,无疑应该成为我们科普工作者手中的“强弓”和“长箭”。在因特网普及后,电视影像技术仍然应该是好的网站的主要内容。我们新开办的《科技之光》网站的一个独特优势,便是拥有1800小时的各类科技电视节目在网上播放。这是其它任何名牌网站目前所无法相比的。
我们无意忽视其它科普手段的作用,只想再次大声疾呼,绝不能让最强大的电视在科普工作中投闲置散,按兵不动。再说,是科学造就了电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电视如果不过分忘恩负义,理应对科学多一些回馈和报答。
二、科学是真正的”快乐大本营”
本次科技电视节上,法国科学与影像协会主席让.米歇尔谈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电影刚发明时,意大利首先用来拍摄歌剧,法国则首先用来拍外科手术。一种新科技手段出现后,每个民族总是把它用于最时尚、热门、走红、吃香的领域。这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更联想到中国发明了火药、指南针后,用来祭祀和看风水,而西方却用于工程、军事和航海;当照相机、无线电等传入中国后又如鲁迅所叹息的:镁光里照见了喇嘛,收音机里播放着“毛毛雨”。今天我们同样没有把电视这个无与伦比的传媒真正用好。
中国人当然需要从电视中得到愉快和享乐。但作为一个科学文化仍然十分落后,面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发展中大国,我们的寻欢作乐是否应该适可而止。真正的”快乐大本营”也许是科学。我们需要“欢乐总动员”,但同样需用要知识、智慧和科学的总动员。只有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没有综合国力的强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可靠的欢乐。
毋庸讳言:现在的确有不少电视节目是没有文化的人办给没有文化的人看的。五颜六色的泡沫静置下来后,不过是一小滩脏水。有些简直是大规模地膈肢观众,然后从他们腰包里掏钱。而电视中知识空气稀薄的程度却令人寒心。科技节目所占比例大约不到播出总量的1%。这次北京国际科技电视节,仅仅在因特网上接受登记注册,便有20多个国家送来了200多部片子。其中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都有几十部,而我们国家科技电视片生产总量少,质量不高,选题深度、广度不够,追踪科学前沿的时滞长,队伍状况和资金投入更相形见绌。英国片《与恐龙同行》耗资 300万英镑,瑞典片《爱的凯歌》长度仅50分钟,耗资200多万美元。美国科普片平均每小时成本100万美元,是我们《科技之光》一年的用度。目前,全国有成百上千个制作电视剧的民营公司,却没有一个生产科教片的这类公司。
科技电视发展程度无疑首先取决于一个国家整体科学水平的发展程度。不可能想象一个科学落后的国家,却有一流的科技电视。这是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问题。
同时还与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气有关。一个孩子不爱学习,家长会感到担忧,一个民族如果不爱学习,过分沉溺于浮靡奢华、声色犬马中,就更为可虑了。我不大同意说某某人是“科技爱好者”的提法,现在科技已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总有一天“科技爱好者”的提法会和“吃饭、睡觉爱好者”一样可笑。指望着科普发挥短、平、快的效果也是不现实的。科学光辉的照耀,化作大地的积温,催发万物生长。它对社会是长效的滋补品,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兴奋剂和春药。要让人们追求真理、认识世界的要求优先于许多其它要求。那些标榜新新人类的一族,其实是享受着现代科技成果而精神回到原始状态的人。天上日、月、星,人间精、气、神。电视可以看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状态的缩影、窗口和风向标。也可以看作从民族肌体上抽取的一管血,从中能化验出许多健康状况的参数。在电视上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
有人说,法轮功从急性病变成了慢性病。我们值得总结的教训很多,其中至少有一条是科学没有得以应有的传播。我们当年如果用对付法轮功的十分之一力量搞科普,也许就会是另一种局面,我们不能再干那种”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的傻事。
如今,迷信在中国仍然是一条不可轻视的百足虫和千年虫。搞不好,“阴暗的角落”就有可能变成“阴暗的广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电视作为最强大、高效的科学传播手段,必须开足马力,部署到科学传播的最前沿。
三、”连横”与”合纵”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科教兴国定为国策并以政府红头文件形式推动科普工作的国家。但至今收效并非尽如人愿,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于加强中国电视科普的对策,我认为有“连横”与“合纵”两面种思路。1995年全国首届科普工作会议上我作过一个发言,其中提到应学习其它国家的经验,以立法形式或制定行业性法规确保每个电视台必须播出科教片的比例。哪怕拿出5%的时段,全国数百家电视台也会有可观的总量,并由此带来对科教片生产内需的拉动和队伍建设的促进。当时的状况是,每个地方台分别覆盖本地区并控制当地的主要观众。这一建议最终未能得到实施。1999年底的第二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我有机会再度发言。此时的形势已有了很大变化。全国已有30多个电视频道上了卫星,每个地区的电视台再也不能垄断当地的观众。人们可以自由地在30多个卫星频道中任意选择,这种状况对中国电视结构的整体调整提出了紧迫要求。当一台电视机只能收一个频道时,这个频道可以成为兼顾多种需求的”百货公司”。然而当一台电视机里有了几十个频道后,每个频道便应该只是一个”专柜”,而不应是一个大而全的“百货公司”了。这种情况下,还用立法来限定每个电视频道播出科教片的比例也就失去了意义。“连横”应该由“合纵”所取代,即,集中相应力量,在众多频道中开办一个独树一帜,覆盖全国的完整的科技频道。当时我的发言赢得了掌声。据说李岚清同志会后还作了批示。但一年过去了,科技频道仍不见踪影。
我们的卫星频道资源已经大量闲置,未能发挥应有效益。国内外科技节目生产能力已相当可观,完全能确保科技频道充实、丰富。独立的科技频道显然能更好吸引同类广告,有利于经费筹措。而愿意挺身承办科技频道的部门和单位也磨拳擦掌,勒缰以待。但时至今日却并没有听到多少实质性的动静,不知我们究竟在等什么。
美国现在不仅有PBS, Discovery, 还有National Geography, History等科教频道。日本今年十月又专门开通了一个新的科教频道,相比之下,不能不让人心急如焚。
许多日后被证明极端重要的事,我们却在漫不经心中一次次延误蹉跎。公众迫切需要并完全可以立即得到东西,我们却轻率地推迟到明天、后天甚至遥遥无期。如今科技频道的开办早已不是认识问题,能力问题,而是决心问题和体制问题。有些老科学家动情地说,我们不应该到处恳求了,而应该去追究责任。这的确是我们电视从业者的失职,我们应该感到职业的内疚。
托夫勒把当今世界划分为快社会和慢社会。我们应该有智慧和能力把科技频道的事办得快一些。应该确定一个必须完成的时限,不能拖到哪天算哪天。
祥林嫂逢人便说阿毛,我在所有会上都讲科技频道。相信公众的等待,不会是一种“等待戈多”式的等待。大家曾希望科技频道是国家送给人民的最珍贵的新千年礼物,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件事情在2001年内一举办成。
《Newton——科学世界》这本科普杂志是办得不错的。
在中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
有没有人统计过外国有多少人迷信耶稣?